別再空腹運動了!運動前中後怎麼吃?

吃對營養,讓運動成果事半功倍!
運動又可分有氧運動 vs. 無氧運動
• 有氧運動(如慢跑、騎車、羽球):主要燃脂、提升心肺功能,適合長時間持續進行。
• 無氧運動(如重訓、短跑):瞬間爆發力高,幫助肌肉增生與線條雕塑
運動不是只靠鍛練!掌握飲食黃金時機,輕鬆燃脂也增肌!
運動前飲食:避免空腹,提升表現與耐力
運動前攝取適量蛋白質,有助穩定血糖,延長續航力,避免「力不從心」的中途熄火。
若運動前1–2小時可進食,建議攝取「約 150–250 卡」的輕餐,主打碳水化合物,加一點蛋白質,吃到 60% 飽即可,避免腸胃負擔。食物選擇像香蕉、精力湯、全麥吐司搭配少量優質蛋白(如蛋白、堅果優格)都非常適合,讓你運動時有穩定能源不易疲累。
部分專家建議,運動前喝杯咖啡或吃兩顆蛋、蛋白飲,有助燃脂效果更好,比起空腹運動更優。
下班後要去健身房,可在出門前吃一顆香蕉+咖啡或水煮蛋,簡單、輕盈又有力氣!
運動中飲食:適度補水與電解質,延長耐力
若運動時間超過 60 分鐘或強度較高(如馬拉松、鐵人三項),建議補充運動飲料(含電解質與碳水)幫助維持血糖與水分平衡,避免抽筋或疲憊感。
若只是 30 分鐘以下的輕度運動,白開水就足夠,不要過度補充含糖飲料導致電解質過量或血糖飆高 ─ 尤其對糖尿病、心血管、腎臟病患者要特別小心。
運動後飲食:黃金時段補蛋白+碳水,加速修復與恢復
運動後不補蛋白質,等於白流汗?當肌肉在運動中微微撕裂,補充優質蛋白質,能修補並增強肌肉纖維。
不補,等於努力白費;有補,才是進化肌力的關鍵時刻。
30 分鐘黃金窗口:運動後 30 分鐘 ~ 2 小時內是肌肉修復黃金時段,這段時間補充蛋白質與碳水非常關鍵,例如說運動後立即喝乳清蛋白,能讓肌肉合成效率提升約 27%。
蛋白質+碳水(如地瓜、香蕉)一起補給時,可促進胰島素分泌,加速胺基酸進入肌肉細胞,更強化合成效果。
蛋白質來源與比例
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約 1.6–2.2 g 蛋白質,有約 10–20% 可來自補充品,其餘應從食物如雞胸肉、魚、蛋、豆製品攝取,以保營養均衡。
身體不夠蛋白質會怎麼樣?
蛋白質不夠,肌肉會偷偷流失。
40歲後每年流失1%肌肉,70歲後,甚至走路都可能不穩。
不運動不補充蛋白質,就會變成肌少症。
沒有蛋白質,免疫系統也撐不住。
蛋白質是製造抗體的材料,缺了它,身體連「打仗」的士兵都生不出來。
感冒、發炎、慢性病更容易找上門。
年紀越大,代謝越慢?其實是蛋白質吃不夠。
優質蛋白能提升肌肉量,幫助燃脂與代謝,補對營養,比吃代謝藥還有效。
每天累、易怒、提不起勁,不是懶,是身體真的沒力氣,也可能是長期缺蛋白導致的神經系統低能量狀態。
營養不夠,連心情都撐不起來。